为什么上一次大海救人时,丁红武知道用牙齿咬一根绳子当作保险,而这一次在码头上下海时却没有采取这样的保险? 码头边停靠着那么多的渔船,可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开船过去救人。而只是用了一只泡沫筏子…… “那天的风跟今天一样大,比今天还冷(昨天最高气温10℃,冷风急雨下的码头,气温更低),虽没下雨,但地是湿的。”泗苏村码头边,浙普渔44228船老大丁康开为记者演示事发时的情形。 他把雨伞往地上一撂,一脚踩上打缆桩,爬上避风墙张望,一如回到三天前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。然而那片海,已不见那个朝他费力挥手的英雄。 从泗苏村到码头要骑10多分钟的车子。这个泗苏村渔民出海拢洋必经的码头,成为丁康开和丁红武见最后一面的地方。 “当时我听到消息飞奔到码头,没见到胡友达,丁红武已经被浪推开离岸四五十米的地方。”丁康开指着避风墙外的大海说——当时丁红武的位置刚好被避风墙挡住了。 丁康开看到的是地上遗落的一件衣服,袖子被扯坏,两只鞋子,一前一后相距两三米。“他是中断与老婆的电话后,把手机一把塞进口袋里,边脱衣服边蹬掉鞋子,跳进海里的。” “我脚往这儿一踩,双手往墙上一攀,没看到他,我又往这儿一踩,看见他了。”两个打缆桩,丁康开跃起,跳下,再跃起,拼命寻找丁红武的身影。防风墙约两米高,一米七八左右的丁老大踩上高约四五十厘米的打缆桩,刚好探出半个头,然后他便看到了一个奋力挣扎的身影。 “红武看到我,原本划水的两只手腾出一只,费力地朝我挥挥手。”丁康开听到红武还朝自己喊了几句,但因为风大没听清具体内容。 “你们看,码头上清清爽爽,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,他到哪里去找保险的绳子?准备出海的渔船,船员没有到齐,咋可能马上动车开船,就算人都在,动车开船也需要一段辰光。”丁康开比划着告诉记者。 “介好的囡,介好的老婆,你说他会想不到?但是他就是跳下去救人了,这就是勇气!”踩在打缆桩上的丁康开又纵身跃下,摊着手对记者说,“当时,我跳下打缆桩就和丁小科(村里一渔民)一起登上泡沫小船,想把船划出去救人。” 然而泡沫小船面临重重缆绳的阻碍——10多艘渔船靠泊岸边,每一艘船都有一条缆绳与岸上相连,夹杂其中的小船必须一一拨开缆绳。等大家帮忙一起拨开七八条缆绳并把船划开时,四五分钟过去。可是,紧接着,潮流又把既无动力又没桨的泡沫小船推向丁康开自家渔船的附近——那是与丁红武所在相反的一个方向。 “那天很冷,小小的泗苏村的天空里夹杂着些许的雪子,连穿着大棉袄的人都觉得冷得有些受不了。” 接到紧急开船命令的船工们陆续到达。丁康开跳上自己的船,启动发动机出海。然而此时再四处张望搜寻,英雄已不知所踪。 向记者讲述这些的时候,风鼓起这位45岁船老大的衣裳,雨淋湿了他的头发,然而丁康开浑然不觉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